“熊院士在机器人方面撰写的专著,引领了时代的发展!”
“熊有伦院士的著作是上海交通大学《机器人学》授课时的重要参考书。”
“熊院士连续三年一字一句编写课本的事,令我深受感动……”
5月22日,来自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线上齐聚一堂,共同参与到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机器人学虚拟教研室会中。其中,被与会专家多次提及的熊院士,正是中国机械制造领域专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——熊有伦。
56年来,熊有伦不离三尺讲台,传道授业解惑,长期活跃在科教研一线。2021年,由他编著的《机器人学:建模、控制与视觉》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。
潜心育人为初心 笔耕不辍著经典
熊有伦今年83岁,虽然已至耄耋之年,仍是机器人学前沿技术的引路人。他编写的教材,从《机器人操作》到《机器人学:建模、控制与视觉》,无不高度关注前沿技术理论,在自我更迭中保持学术活力。熊有伦时常强调:“机器人学科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,因此教材需要不断更新改版,在培养人才时也一定要保持前瞻性。”
亲力亲为编写教材,正是熊有伦对教学高度负责的缩影。对熊有伦来说,过年是他最喜欢的一段时间,“那个时候的校园安静、空旷,我可以集中注意力,专心编写教材。”即便使用计算机的动作并不熟练,熊有伦也坚持亲自用食指逐一敲击键盘,输入复杂的公式内容。“这些公式都是要印在教材上的,容不得一点差错。”在这样的坚持下,熊有伦花费三年时间,完成了70余万字的《机器人学:建模、控制与视觉》。
数十年来,熊有伦笔耕不辍,编写了大量专著。其编著的《机器人操作》是该方向我国第一本专著;1996年编著的《机器人技术基础》系统介绍了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,被许多同仁评价为难得的机器人行业入门好书,此书重印多达23次,畅销近20年,被众多学子熟读,成为不朽的经典;2021年出版的《机器人学:建模、控制与视觉》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,被誉为“当前机器人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”,被全国20多所985、211和双一流高校作为教材使用,自出版至今在机器人学术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强烈反响,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学科发展和机器人高精尖人才培养,为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理论创新源头。
创意教学为人师 三尺讲台衡坚守
熊有伦五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,他擅长将前沿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,科研与教学相长。他的学生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陶波回忆道:“我印象最深刻的课堂,要数熊老师讲授的《机器人学》。授课过程中,熊老师时常邀请机器人领域的‘大咖’给我们作专题讲座,把科学研究最前沿的观点、最先进的知识带到了课堂。”这种让学生足不出校,就能领略科研魅力的教学方式在当年较为少见。往往还没到上课时间,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,几乎所有本专业的学生都会来听课,连不少外专业的学生也会慕名前来旁听,来晚了的只能站在教室外面听课。
此外,针对相对枯燥的课程,熊有伦往往能凭借强大的科研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底,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复杂逻辑和深刻含义,深入剖析间,意犹未尽时,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。
据他的学生回忆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熊有伦课程的考核标准就创国内先河:不完全看考试成绩,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,查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。熊有伦在考核时侧重看学生是否消化吸收,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。2001年,熊有伦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劳动模范。
提携后辈为人梯 赓续不变报国心
在课堂教学以外,熊有伦同样时刻注重提携后学,甘为人梯,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。在争取项目的时候,熊有伦事必躬亲,和大家在实验室熬到深夜。等到项目审批下来了,他就退居幕后,让年轻一代的学者站出来,做首席专家、项目负责人。
在中国科协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,机械工程学会推荐了唯一一篇论文作大会报告,这篇论文由熊有伦和丁汉共同完成。在选择报告人时,熊有伦表示:“学术不论头衔,应该让年轻人多锻炼,多挑挑担子。”因此,他推荐当时年仅25岁的博士生丁汉作大会报告。如今,丁汉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这次报告,仍是他终生回味的宝贵体验。
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研究什么。”这句话是熊有伦在指导学生研究方向时经常提及的。他鼓励尹周平结合国家需求、面向科技前沿进行创新,开辟先进电子制造前沿研究方向;在指导学生熊蔡华时,熊有伦建议他勇于探索“无人区”,深入生机电融合医疗康复方向,率先进行机器人多指手抓取研究……“我们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”在熊有伦的教诲下,数百名学子从他的团队走出,在国防领域、国外高校和国际龙头企业成为中流砥柱。
“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‘明珠’,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在五年后,乃至十年后投入工作中,仍能代表当下先进的技术和文化。”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,熊有伦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。他培养的学生中,15人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,四代制造人将“国之大者”代代相传,为大国重器奋勇争先,为中华崛起砥砺前行。